关于实施长江全面退圩还滩进一步保障流域水生态安全的建议
欧阳云 解绶启
河漫滩(洲滩)(季节性淹没区)是鱼类、豚类、水鸟等水生生物不可或缺的育肥和繁殖场所,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生产力最高、生物过程最活跃、多样性最丰富的关键区域,并有净化水质、稳固堤岸、美化环境等重要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我们研究发现,长江自然河漫滩已急剧衰退至不足上世纪70年代前的三十分之一,严重制约了长江生态功能的发挥,导致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资源量快速下降,是当前长江水生态安全的主要威胁因素。
一、长江自然河漫滩衰退现状
1.长江自然河漫滩急剧衰退。目前长江干流大堤内河漫滩总面积约3600平方公里,被开发利用的约3340平方公里(93%)。自然河漫滩(未被开发的河漫滩)仅约260平方公里(7%),已不足1970年代前的三十分之一(约9000平方公里),且分布呈高度破碎化。近20年来,长江中下游水生食物网中来自河漫滩植物的营养呈现显著下降,白鱀豚、白鲟等旗舰物种功能性灭绝,超过1/3的鱼类未被监测到。长江河漫滩的急剧衰退,阻碍了长江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导致生态系统结构显著变化,严重制约长江生态功能的发挥,是导致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水生态安全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
2.河漫滩开发威胁长江水环境质量安全。目前被开发的河漫滩中(3340平方公里),集约化农林业占90.5%,城市化占9.5%。开发漫滩产生的化学需氧量为37200吨、氨氮为1400吨、总氮为5000吨、总磷为640吨。这些污染物直接排入干流,严重影响水质。
3.一段时期内长江河漫滩还将持续恶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的逐步实行,长江中下游水、沙及营养物沉积过程将进一步发生变化。预测显示,2021-2035年宜昌至大通河段悬移质累计总冲刷量为20亿m3,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加剧河道演变和岸线冲刷,扰乱水文节律,引起河漫滩生态功能衰退。自然河漫滩丧失导致长江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基础不足,水生态安全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实现根本性的恢复。
二、当前是实施退圩还滩的战略窗口期
1.十年禁渔带来恢复河漫滩战略机遇。随着十年禁渔的深入实施,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资源量呈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抓住十年禁渔的战略窗口期,对河漫滩进行同步恢复,将为长江水生生物提供更为广阔的生态空间,有效提升十年禁渔效果,助推长江大保护。
2.长江河漫滩的恢复具有可行性。三峡等上游大坝建成后,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得到极大加强,过去由各地在大堤内修建的各类子堤大多已无防洪功能。子堤阻隔了长江中下游河流-泛滥平原水体间的自由水交换,圩堤内大量的农林种植和城镇开发,影响长江水域生态环境的异质性,是导致河漫滩面积和质量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有步骤的拆除子堤,迁出部分居民和引导生态友好种植等,恢复这些区域的河漫滩,将显著增加长江自然河漫滩面积。而且,拆除子堤还可进一步增加长江干流的蓄洪面积和行洪能力,有利于防洪。
3.超过90%的被开发河漫滩可恢复为自然河漫滩。长江中下游大堤内被开发的河漫滩中有3024平方公里有可能恢复,其中95%是高度可逆(违法种植区域),5%的是低度可逆(永久基本农田和集中城镇区)。若恢复这些河漫滩,每年可固定削减总氮19000吨、总磷2400吨,增加110000吨渔产潜力,可支撑约2000头长江江豚生存,从而实现将旗舰物种江豚的干流种群数量恢复至2006年水平的目标。
为此建议:
一是编制长江河漫滩保护和恢复方案,将河漫滩纳入长江岸线生态保护红线。调查不同区域圩垸和水生态系统健康的状况,结合防洪、民生、航运、环保和生态安全等多目标需求,编制长江河漫滩整体保护和恢复方案。根据未来气候变化和上游梯级水利枢纽运行的影响及风险预测,识别关键河漫滩区域,按淹没时长和生态价值划分漫滩管控区等级,纳入长江岸线生态保护红线,控制开发,开展生态修复,实施严格保护。
二是开展长江河漫滩生境质量修复试点。当前,由于冲刷、气候变化和梯级枢纽运行等影响,大部分河漫滩即使拆除圩堤,也不能完全实现自然的季节性水文连通和植被恢复,还需实施针对性的生境修复工程。建议以圩垸较多的石首至监利和湖口至安庆江段为试点(总面积270平方公里),拆除部分圩堤,应用生境构建和水文调控等手段,修复河漫滩生态环境。通过试点,形成长江河漫滩修复技术体系,为长江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实施长江全面退圩还滩。协调国家相关部委及长江中下游沿江各省(直辖市)人民政府,启动长江河漫滩恢复工程,实施长江全面退圩还滩。结合开展河漫滩生境的修复和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价,进一步保障长江水生态安全。(作者分别为市民革专职副主委,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