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民革 图片新闻 民革新闻 参政议政 人物风采 支部生活 学思践行 对台工作 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正文

关于加强适老化改造专业人员培养的建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02
关于加强适老化改造专业人员培养的建议
市委会
 
      根据《武汉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武汉市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为212.44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约为17.23%,相较于2010年上升了4.55个百分点。预计到2035年,武汉市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564.19万人。随着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社会适老化改造正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根据武汉市民政局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武汉市各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仅有1.5万人,平均年龄为45—50岁,适老化改造服务型专业人才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经过进一步深入调研,我们认为专业人才总量与人才质量均有不足、院校人才培养机制未能与适老化改造进行有效衔接、职业发展体系构建不健全是当前我市适老化改造专业人才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
 
      1.专业人才总量与人才质量均有不足。随着社会整体养老护理需求不断增长,需要大量养老护理员、居家护理员、健康照护师等适老化改造服务型专业人才。目前,适老化改造服务型专业人才队伍呈“三低三高”特征,即社会地位低、收入待遇低、学历水平低,流动性高、劳动强度高、平均年龄高,导致从业人员普遍处于职业认同度低、自我认同感低的境况之中,进一步致使行业留人用人难,无法吸引高素质人才。
 
      2.院校人才培养机制未能与适老化改造进行有效衔接。目前,大部分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都未能做到将理论教学与适老化改造专业人员培养相衔接。以工程类人才培养为例,适老化改造对设计施工能力要求更高,更严格,而由于理论教学与研究实操方面的滞后,各类建筑及公共设施在设计施工阶段,既缺乏对配套设施适老性方面的深入考虑,也缺乏适老化改造的系统化学习与专业培训,导致难以做到将适老化理念准确的融入设计、施工中,从源头上造成了老年人日常生活、出行方面的障碍和困难。
 
      3.职业发展体系构建不健全。当前,适老化改造市场仍不成熟,从业人员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尚未实现普及,从业人员职业化水平难以提升,无法进一步健全职业发展体系,种种问题必然导致职业天花板较低,从而影响就业意愿与吸纳人才的能力。
 
      为此建议:
 
      一是多维度吸引人才,壮大专业人才队伍。积极拓展专业人才供给渠道,发挥院校主渠道作用,加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实习实训”四位一体适老化改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导各类主体参与建设人才培养基地,提高专业人员职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同时,打通跨领域招才引才渠道,鼓励物业、家政、护理、医疗等专业人才跨行业、跨领域参与社会适老化改造。
 
      二是全方面培养人才,为人才成长提供优质环境。健全培训体系,畅通专业人才上升通道,加快构建适老化改造专业人才职业技能等级社会化认定机制,鼓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打开适老化改造专业人员职业发展的“天花板”。支持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组织申请备案为适老化改造专业型改造人才与服务型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培养更多高级别职业技能等级的人才。此外,要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体系,增加行业发展吸引力。鼓励各类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加强人才供需对接,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
 
      三是大力度宣传推广,增强职业认同感与荣誉感。建议加大荣誉激励力度,通过开展评比表彰、技能竞赛、选树典型等活动,打造岗位练兵的“实战场”和展现行业人才风貌的“大舞台”,不断挖掘人才,提高行业水平,带动更多新力量进入适老化改造行业,让活力竞相迸发。同时,加大褒扬激励力度,呼吁大众关心关注适老化改造行业,对从业人员给予更多认同、理解和支持,共同改善从业氛围,有效提升适老化改造的人才职业尊荣感和社会认同度,激发人才在岗位上奉献圆梦和干事创业的热情。
 
 
[ 武汉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鄂ICP备19014777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9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