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民革 图片新闻 民革新闻 参政议政 人物风采 支部生活 学思践行 对台工作 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正文

关于构建武汉水网“蓝道”的建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11

                                   关于构建武汉水网“蓝道”的建议
                                                          潘茂槐

我市的交通格局、生态治理、城市形象均有全方位发展和大幅度提升,但是在构建全市水网“蓝道”上还大有文章可做,为此建议:
       一、增加一套“蓝道”低速公交系统。我市的“绿道”系统固然是成绩斐然,但随着社会渐趋老龄化,老年人口中的失能、高龄人口绝对数量迅速增加,现有的高、低速公交系统很难满足这部分弱势群体的需求,这类人群出行的特点是节奏舒缓、弹性较大、需人陪护,且喜结伴而行,而水上“公交”或“专艇”恰能为他们探亲访旧、集群活动提供理想的选择。
       二、用“蓝道”整合中心城区的旅游观光资源。我市中心城区的各类名胜、景点极其丰富,可惜相当一部分可达性差,且整体上呈碎片化分布。如果把纯生态改善的江湖连通工程,进一步拓展为可通航游艇的“蓝道”水网,将使各分散景区联成有机整体,且极大改善其可达性。同时,水上游道自身便是极好观光对象,静态的有岸线、小桥景观,动态有形象各异的水面舟船。
       三、借“蓝道”彰显不可超越的城市特色。当前各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但城市的趋同化也日渐严重。例如外地人对武汉的印象只知道长江、汉水、东湖,同其它滨水大城市没多少差别,对隐藏在成群高楼围合圈内的、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知之甚少。可这中心城区的湖泊群,是上天赐与武汉人民的珍宝,楼房的海拔高度,广场的铺装面积总有被超越的一天,唯独这自然的地形地貌,规划利用得当,对形成城市特色风貌具有绝对优势。同时,还可将“碎片化”的城市格局凝成整体。
       四、用“蓝道”监督市区水体保护。一年来关于我市各类水面遭污染的事件持续曝光,可能还有更多情况未见披露。防治污染的法规条文虽又多又严,监管人员也许尽心尽力,但临水岸线存在数不清的监察死角。如果单纯从几何方位换个角度,情况将大为改观:从水面向岸线观察,无论人眼、电眼,对岸上的任何动静都一目了然,更何况游艇如织、众目睽睽之下,谁敢任意妄为?
       五、用“蓝道”凸显江城“灵气”。阮成发书记在一篇论文中提到我市应尽量避免“摊大饼”的发展模式,构建紧凑型的城市。但中心城区分布的大小水域,若不加利用,或利用不当,必然是城市建设的“心病”。若连通成“公交慢道”、观光“蓝道”,并做足岸线的生态景观文章,则会使我市真正有了“灵气”,而不止于大江湖的“霸气”。
       六、用“蓝道”提升城市肾脏功能。此处提及两方面的课题,一是组建水上消防队,水域附近的火灾可不必动用市政供水,就地取水。二是融入海绵城市系统,探讨利用丰富的水网防涝排渍。
       七、有序布局城市“蓝道”工程。借鉴六湖连通工程经验,有序布局城市“蓝道”工程。可先建桥通路,后挖渠通航,桥型尽可能多样化、景观化,以使武汉市区大桥、小桥相呼应,体现丰富多姿的“桥都”风貌。
         (作者为洪山民革民革党员)

 
 
[ 武汉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鄂ICP备19014777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9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