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民革 图片新闻 民革新闻 参政议政 人物风采 支部生活 学思践行 对台工作 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正文

治理“三公”经费不能“一刀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30


                                              治理“三公”经费不能“一刀切”
                                                               □ 徐学萍

  自2013年以来,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反四风”等一系列措施,党政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明显下降,党风得到整顿的同时也在保持公务员队伍廉洁奉公方面做出了卓越成绩,深得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拥护。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谨防在治理过程中的“一刀切”现象。
        特别是在统战系统中,很多工作的开展是以活动、会议、接待为载体与内容的,具有统战性、联谊性,如果因为“反四风”、治理“三公”经费而造成工作中投鼠忌器,畏手畏脚,则是得不偿失。比如:因为所谓“避嫌”,有些常年开展的活动不搞或者搞少了;有的领导干部该参加的会议和活动也借故不参加了;有的政协部门、统战部门连港澳台同胞接待工作也不做了;逢年过节也不开展正常的慰问活动了等等。该干的事却不敢干,正常的事变“不正常”,上面看下面,下面等上面,从而给工作的正常开展设置了“人为阻力”,更勿谈改革创新了。更有甚者,沿海某一线城市厅局级统战部门,去年全年接待费用仅一千多元,晒“三公”经费时登记了头条,十分好看。但是反过来思考,这“一千多元”背后能承载多大的工作量呢?节省下来的经费作何用呢?
        正如广东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温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讲到的,“三公”经费绩效考核应该接受群众评议、打分,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唯一的标准,而不能单纯以有无盈利、节约多少来作为绩效考核标准,避免因片面强调节约“三公”经费而造成庸政、渎职、不作为。
        鉴于此,为避免治理“三公”经费“一刀切”从而影响正常工作开展的现象,笔者建议:
        一、区别化制定支出标准。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的工作量制定不同的经费支出和细化标准。“做什么事,花多少钱”做到量体裁衣,而不是盲目的追求“不花钱”。 如政协、统战部门在做港澳台同胞接待工作时,采用什么标准,花多少钱,都可以事先制定细化标准,而不是为了“避嫌”而不开展这项工作。
       二、建立相应的审计机制。除了审计“三公”经费数据的真实性,还要审计“三公”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要看“三公”经费的支出是否为履职所需,基本用途是否正当,是否“花少钱办大事”,是否因此产生应有的管理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三、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例如组建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三公”经费绩效评议团,使对“三公”经费的评价更加透明、客观、公正,力争卸下某些党政部门及领导干部们“怕出事”、“避嫌”的不良心态。
        四、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三公”经费改革的目的是节约,要思考节约下来的钱如何使用,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保证厉行节约的同时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到刀刃上,从而使得节约有效果,有意义。
                                                                  (作者为市民革机关秘书长)

 
 
[ 武汉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鄂ICP备19014777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9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