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民革 图片新闻 民革新闻 参政议政 人物风采 支部生活 学思践行 对台工作 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正文

继承创新汉派文化 促进武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4-05
   继承创新汉派文化  促进武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 市委会
    对一座城市而言,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实现文化的产业化。通过促进本土特色文化的产业化,实现对外文化输出,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从而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一、汉派文化产业化发展现状
    2004年以来,我市以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为突破口,通过三轮较大规模的文化产业招商(2004年武汉国际文化产业博洽会,2006年中国中部(武汉)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2010年湖北文化产业招商博览会),两轮上下交融的文化产业规划(包含于《武汉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武汉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之中),一次高度集中的文化产业振兴计划(《武汉市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经过8年的发展壮大,武汉文化产业逐步形成由小到大、由散到聚、由大到强、由慢到快的有序发展局面。虽然武汉这几年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很好,但就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看,我市文化产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下端,文化产业的城市特色还不够鲜明。以动漫行业为例,虽然规模上我市动漫产业实力已步入全国第一方阵,但从产业结构上看,缺乏文化内容产业的龙头企业和原创精品力作,仍然是我市动漫产业发展的软肋,许多企业只能通过服务外包来实现盈利,动漫产业沦为动漫代工业。
    二、制约汉派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作为文化产业品牌化的结果,文化品牌是文化的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凝聚。对一座城市而言,文化品牌既是城市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又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武汉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光荣的革命传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富。然而武汉城市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城市文化资源条件难以匹配,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对传统汉派文化的重视还不够。虽然我市已经将文化强市纳入了城市战略,但对城市特色文化的产业化开发仍然缺乏重视,一些基础性的学理性问题还未得到解决。例如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武汉城市文化理念比较模糊,城市文化的形象、内涵、核心理念等都还未形成共识。目前,武汉城市文化理念不清晰,城市形象不突出,城市文化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武汉城市文化产业化的瓶颈。
    2、对传统汉派文化的继承还不够好。从对传统汉派文化的传承上看,许多优质的汉派文化资源逐渐流失,例如解放前就与天津劝业场、上海大世界并称为三大娱乐场的民众乐园,曾经就是汉派文化的集中展示区。改革开放后,新民众乐园商业气氛浓厚,但文化艺术气息断裂,一代名园离武汉市民越来越远。又如老通城、四季美等武汉的特色小吃品牌,也逐渐被人们淡忘。从对传统汉派文化的宣传上看,汉派文化缺少品牌价值的实现渠道。广州有广交会,深圳有文博会,上海有海派清口,长沙有传媒和演艺,而我市的汉派文化却缺少这种实现品牌价值的渠道。
    3、对传统汉派文化的创新还不够优。从汉派文化的表现形式上看,我们还缺乏对本土特色曲艺的现代化升级和时尚化包装。比如海派清口就是周立波汲取北京单口相声、香港“栋笃笑”等曲艺表演形式之精华,升级上海特色传统表演曲艺滑稽剧的结果,而武汉正缺少这样的创新和升级。从文化传播的渠道建设上看,优秀的载体对增强城市文化的传播效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沙城市文化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是基于1993年开始的湖南卫视的改革,1997年7月随着《快乐大本营》等一批品牌栏目的开播,使得长沙特色城市文化产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近年海派清口的火爆也进一步增强了海派文化的对外输出。而汉派文化却缺少这样的文化传播渠道和平台。
    三、关于加快汉派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分析当前国内城市文化产业化发展较好的几个城市,我们发现城市文化特色的产业化与城市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改革开放之初,岭南文化的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特别是随着香港影视文化的引进,吃烧卖、喝早茶等一系列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产业成为了社会时尚。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上海浦东新区的建立,上海的海派文化开始大放异彩,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外滩、上海新天地成为了海派文化的标志。
    随着国家重大战略在武汉的叠加,复兴大武汉战略的实施,近几年武汉市的发展态势很好,武汉城市文化品牌化的机遇期已经来临。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武汉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文化资源的价值化,文化价值的资本化,文化资本的产品化,文化产品的品牌化,文化品牌的国际化路径,推动武汉城市特色文化的品牌化建设,进一步促进我市特色文化产业化发展。
    第一、构建具备时代特征的创新型汉派城市文化体系。发展文化产业的立足点应当为本土的特色文化,同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成果,打造既传承汉派文化历史,又具备时代特性,还能够面向世界的创新型汉派文化。可考虑借鉴上海、温州等城市建立上海学、温州学的做法,建立武汉学,运用系统的研究法来研究武汉的历史和现实问题,揭示武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内在一般规律,为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厘清文化脉络,突显文化主题,丰富文化素材,塑造文化风格,从而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制定汉派文化产业差异化发展路径,在对比分析国内成熟的城市文化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武汉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出台汉派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实现汉派文化品牌价值的升级。
    第二、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提升汉派文化精品的科技含量。紧紧抓住国家出台《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的机遇,加快出台我市《关于加快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建立健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机制,组建文化科技联盟,搭建高端融合平台,明确文化与科技融合重点项目,进一步统筹利用武汉地区的文化、科技资源,为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渠道。当前应重点考虑将儿童剧《古丢丢》、《柠檬黄的味道》,喜剧《杠上开花》、《一碗都是我的》、《信了你的邪》、《活到就要活快活》等汉派文化精品制作动画片,打造一批在群众中有市场、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示范项目。
    第三、加强汉派文化与城市文化资源的整合。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位于文化产业链条的上端,是我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市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历史原因,许多文化资源处在散落的状况,存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表现各异,资源主题难以突出,一些好的旅游景点缺少好的文化支撑,景区开发并不充分。例如我市的黄鹤楼,多是展示关于黄鹤楼的诗词,却忽视了黄鹤楼仙人驾鹤远去的民间传说,以至于黄鹤楼难以让游客们留下深刻记忆。对此,建议市委、市政府考虑以神仙文化为黄鹤楼景区的主题,重塑黄鹤楼。
    第四、强化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效果。城市形象塑造及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我市城市形象的宣传主要是由市旅游局下设的旅游促进与国际联络处负责,由于协调权限和能力有限,其效果难以令人满意。为此,建议借鉴香港(城市形象发展委员会)、韩国首尔(城市营销担当官室)等地经验,在体制上形成城市形象传播的投入机制,由权威部门牵头设立跨部门的政府协调机构,专门负责推动城市形象塑造及传播工作,进而明确城市形象传播战略,制定系统、长期的城市形象传播计划。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文化资源将进入“大调整、大整合”时期。面向未来,武汉文化产业必须通过高技术含量、高文化蕴涵、高价值成长的品牌化之路,不断提升汉派文化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国内文化资本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武汉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鄂ICP备19014777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9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