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民革 图片新闻 民革新闻 参政议政 人物风采 支部生活 学思践行 对台工作 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正文

关于实施“网络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0-27

             关于实施“网络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 市委会

一、智慧城市建设下的武汉优势
       武汉是全国唯一被住建部和科技部同时批准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也是被国家发改委唯一向全国推介的智慧城市样板。在网络强市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武汉拥有自身的独特优势。
       一是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上科学布局。2011年6月,我市面向全球招标,编制了《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设计》方案,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113”的总体架构,强化城市互联网特性,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十二五”末,我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同等城市前列;社会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信息化城市行列。
       二是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持续发力。近年来,我市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持续加大在网络基础设施、感知基础设施、云计算基础和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等四大领域的建设。目前,全市光纤网络、无线WIFI等网络覆盖达85%以上,全市政务信息网上公开率达80%以上,网上办事大厅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率达60%以上。“武汉市城市路桥不停车收费(ETC)系统”、“武汉市民之家”、“武汉通市民卡”等一批亮点工程投入使用。
       二、我市智慧城市建设依然面临着三大转移
       总体上看,我市在网络强市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在顶层设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形成了自身的优势,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互联网+”特征的凸显,我市智慧城市建设依然面临着三大转移:
       1、建设主体应由政府主导向市场驱动转移。当前,我市网络强市战略和智慧城市建设依然由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由于缺少市场驱动,我市的网络强市战略和智慧城市建设仍然停留在为公众提供基本的政务信息,向纵深推进的动力不足,互联网+的效能无法充分释放。
       2、建设重心应由硬件建设向内容建设转移。“十二五”期间,我市以项目为抓手,实施网络强市战略和智慧城市建设。随着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完工,我市网络强市战略和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内容建设时代。然而,由于发展环境和氛围等因素的制约,我市互联网内容建设相对滞后。规模上看,2013年,武汉软件企业业务总收入为702亿元,与当年深圳4087亿,杭州6107亿的规模相比,差距较大。
       3、建设模式应由单兵突进向平台协同转移。从建设过程上看,与全国的情况一样,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缺乏标准体系,建设中各职能部门独自开展工作,信息资源难以共享。从公共平台的建设上看,虽然我市有“云端武汉·公开数据库”的网络平台,但用户体验较差,许多政务信息只是在平台上简单聚集。
       三、加快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打造“网络强市”的建议
根据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落实到实处,切实为民所用”应该成为持续建设的指导性原则,为切实又快又好地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让老百姓早日分享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网络强市要构建“1中心N应用”格局
       在我市信息化基础建设已有的成果上,如何“利用好数据,提供好服务”是持续建设过程中应该时刻考虑的问题,同时如何避免“竖烟囱”、“重复建设”也是拟定建设规划中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而“1个基础N个应用”的建设规划可以从深层次来解决现有的问题,并持续保证建设的成果。
       1、“1个中心”。指的是依托现有“武汉市民之家”的建设成果,构建全市的“政务大数据中心”,打破政府各委办局的数据壁垒,实现真正意义上全市数据的共享、共通,为全市的各信息化建设打造强大的基础环境。此举不但符合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也切实可以让市民和企业方便获取各种数据资源。
       2、“N个应用”。指的N个应用广泛的服务项目,在“政务大数据中心”强大的数据资源的支撑下,如何让市民感受和体验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显著变化,就需要依托各类型应用的建设,根据全市的实际的情况,建议首先从教育、征信和社区服务这3个与民息息相关的领域入手,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
      (1)智慧教育工程。由市教育局牵头,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信息技术等的运用为主线,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以教育资源、文化资源的最大化整合、共享和利用为核心,以智慧教育课件、互动教育和云教育建设为抓手,构建覆盖城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各个教育阶段和谐、互动、高效的智能化教育和文化体系。通过实施智慧教育工程,降低文化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优化教育资源分布,丰富文化生活内涵。
      (2)企业征信平台。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整合税务、工商、质检等各委办局数据,打造全市企业征信平台,通过平台强大统计和分析能力,能直观了解市内各类型企业各个时期的信用信息,推动政府招商和企业健康发展,更为金融领域未来的改革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智慧社区工程。智慧社区以一套先进、可靠、可感知的基础设施层及智慧应用端为基础,将住户、公共设施、智能控制和服务软件联接并有机融合,实现高度数字化,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便捷、宜居、充满幸福感的生活环境。重点实现物业管理的智慧化、社区公共服务的智慧化、养老服务的智慧化、家居的智慧化。通过实施智慧社区工程,将“利民惠民”的理念落实到社区这级,让老百姓真正体验到“智慧到我家”。
       从与人、企业息息相关的这3个领域入手,“做出实效,引领示范”,那么其他领域的建设就不会走偏走错。
      (二)以 “四个需要”引领智慧城市建设
       1、建设内容需要增强体验:分步实施、立足体验、步步推进、反复迭代
       在建设过程中,应该确定重点的建设方向,不能期望建设成果短期内容覆盖各个方面,并确定“信息化基础好”的区域进行试点,通过试点示范开展积极探索,积累值得推广的经验,并找出问题避免再犯。同时在卫生、医疗和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建设中,也要“小步快走、分布实施”,不要开始就“上难度、上高度”,避免让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地方政府的狂欢,而应该让市民享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各种便利和智能化服务。
       2、建设模式需要创新:政府牵头主导,多方共同参与,实现可持续运营
       智慧城市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建设,常见的参与方通常包括政府、企业、公众、媒体、研究机构、第三方等,三大电信运营商及技术服务商等企业已经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社会公众及第三方承担着自身利益代表者、规划过程参与者和监督者多重角色。因此,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分担政府所要承担的建设费用和建设风险是十分行之有效的,可以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政府主导、专业建设、持续发展”,不仅可以大大减轻政府财政资金的压力,同时专业团队的参与会更注重产品体验,专注如何在建设后的运营和维护期间的工作,更可以用比政府人员更专业的经验避免重复建设,真正实现建设成果“为民所用,为民所喜”的目标。
       3、人才队伍需要培养:引进高端人才,培育和壮大产业人才队伍
    (1)吸引、招纳高端智慧人才。吸引国际国内智慧产业优秀企业家人才到武汉投资发展,通过优秀企业家的汇聚,形成一支智慧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实现知识、经验、业务的凝聚,推动智慧产业发展。同时,重点招揽一批活跃在大数据技术发展前沿、智慧城市建设一线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为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产业发展提供知识技能的保障。
    (2)培养壮大智慧人才队伍。大力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社会之间的合作,建立面向智慧产业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大数据工程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培训和实习基地,培养壮大智慧人才队伍,长期输出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实用人才。
       4、交流和合作需要加强:推动技术创新,逐渐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化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撑。然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我国自主研发能力弱,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电子信息领域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 80%。因此,武汉市应该依托强大的教育资源和科技资源重视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加强技术研发、应用试验、评估检测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因为加强交流与合作,不仅是世界发展大势,也是互联网发展的大势。“躲进小楼成一统”、闭门造车,建设不了“网络强市”。相互借鉴、互相促进、互通有无,能让我们少走弯路、引进技术,优化智慧城市技术创新的软硬件环境。
 

 
 
[ 武汉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鄂ICP备19014777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9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