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民革 图片新闻 民革新闻 参政议政 人物风采 支部生活 学思践行 对台工作 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正文

关于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激发武汉高校科研人员科技创业活力的建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0-27

                 关于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激发武汉高校科研人员科技创业活力的建议

                                                                   □ 市委会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我市“十三五”期间的重大战略任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时代下,有效激发我市高校科研人员科技创业活力,是推动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有效途径。“十三五”期间,进一步优化高校科研人员创业环境,激活科研人员创业热情,对推动城市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实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市科研人员科技创业顾虑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市在为改善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政策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实际效果并不如预期,许多高校的科研人员对科技创业顾虑重重,主要体现在怕单位不支持,怕实践行不通,怕风险不可控这“三怕”上。究其原因,科研人员科技创业主要面临着三大阻力:
       1、创业政策与高校体制契合度低,优惠政策落地难的机制阻力。虽然我市出台了光谷“黄金十条”等系列优惠政策,但在高校中很难得到有效落实。在现行的体制机制下,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制度和横向科研课题经费的管理制度对科研人员创业意愿有着直接影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高校对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集中在论文、专利、课题上,对横向科研课题经费的管理也过于严格,这让许多地方创业优惠政策难以在科研人员身上落地。因此虽然市场有需求,地方有优惠,但科研人员受本单位相关制度制约,创业的意愿并不高。
       2、科研文化与创业文化融合度低,生产实践运用难的文化阻力。当前科研文化与科技创业的价值取向不一致,导致我们的一些科研人员在科研上如鱼得水,但在创业上困难重重。从生产实践看,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生产实践需求脱节的现象十分普遍,许多高校的科研成果无法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运用,一些优秀的实验产品还很难实现产业化。从创业实践看,科研人员虽然精于技术,但在创意评估、团队管理、风投融资、商业模式、渠道建设、创业政策等方面还缺少必要的了解。因此,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学术文化与市场文化难融合是制约我市科研人员科技创业的重要因素。
       3、金融资本对科技创业支持度低,创业风险难分摊的资本阻力。科技创业具有科技创新与市场创业的双重属性,从创新角度看,由于创新项目的内在不确定性、创新投入与产出之间的不确定性,创新活动的回报率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确定的。从创业角度看,成功的科技创业是创意、技术、资本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来说,科技创业都是一项风险巨大的冒险。特别在创业初期,科研人员既不能依靠市场获得盈利,又很难获得政府和社会金融资本的给力扶持,必须独自承担创业的风险,这无疑让科研人员的创业热情进一步降低。
       二、进一步激发我市科研人员科技创业活力的建议:
       科研人员是我市十三五期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虽然当前我市科研人员进行科技创业心存的顾虑不少,但科研人员基数大,科技创新水平高,科技创业政策支持多,东湖高新平台优等仍是吸引科研人员科技创业的最大优势。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持续优化科技创业政策体系,增强科研创新与科技创业的政策契合度。主要是积极做好三个促进:一是促进高校院所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在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中,拿出一定比例的名额用于参与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人员。进一步拓宽科研人员双向流动的机制,推动高校、企业科研人才、创新资源的有效对接。二是促进职务科技成果管理、使用和处置权改革。支持高校探索设立高校科技资产管理公司,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所得的收益,科研人员及团队应按照股权比例享受收益。对高校科研人员承担的横向项目资金的结余纳入学院和团队收益。三是促进地方相关科技政策的调整。强化科学技术奖项对高校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邀请风投专业人士对备选项目进行市场前景评估。充分发挥专利补贴的引导作用,改变重申请,轻维持的补贴方式。
       2、加快建设高端众创空间平台,提升科研文化与创业文化的融合度。主要是表现为三个突显:一是众创空间建设要突显平台特色的打造。充分利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学科技园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以各高校优势学科为依托,建立行业性高端特色众创空间体系。二是众创空间建设要突显对科研人员的服务。在总结推广青桐计划、光谷咖啡、DEMO咖啡等新型孵化模式经验的基础上,要针对科研人员的特点,通过活动聚合、培训辅导、媒体聚焦、投资驱动,构建以科研人员为中心,以创业活动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创业服务平台。三是众创空间建设要突显对资源的整合。邀请拥有丰富经验和创业资源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担任创业导师或组成辅导团队,充分整合、发挥好企业家、科学家这两大团体的优势,形成企业家出题,科学家揭榜,组建团队创业,众创空间协同社会各种资源共同推进的创业格局。
       3、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投融资机制,强化金融对科技创业的支持度。主要是抓好三个建设:一是要抓知识产权运营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对知识产权股份化、证券化的探索,通过不断优化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发展政策环境,加强知识产权协同运用,完善落实知识产权金融扶持政策措施,推动知识产权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二是要抓好本土风险投资基金的建设。通过财政出资和社会募集等运作方式,建立“光谷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分担和降低科技创业风险。三是抓好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的建设。以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首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契机,在吃透《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建立股权众筹融资行业门户平台,打通民间资本向创业者输血的渠道,增强众筹对科技创业的服务能力。
       激发武汉科研人员科技创业活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是将武汉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关键。9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确定武汉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这为我市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我们认为,进一步提升地方与高校创业政策契合度,科研文化与创业文化的融合度,金融资本对科技创业的支持度,一定能为我市科研人员开展科技创业开启一个新的春天,让创新的力量真正成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引擎!

 

 
 
[ 武汉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鄂ICP备19014777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9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