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民革江夏区工委会走进大花岭小学,以“同心传承国粹·文化赋能成长”为主题开展“博爱·牵手”社会服务活动,在调研中把脉教育需求,在捐赠中播撒文化火种,以实际行动践行参政党的社会责任,为擦亮“京剧故里”文化名片、赋能乡村少年成长注入澎湃力量。
调研问诊,精准锚定文化传承痛点
活动伊始,民革党员们观看了大花岭小学首届家长开放周活动开幕式。舞台上,孩子们身着色彩斑斓的京剧戏服,演绎着传统戏曲的韵味;社团成果展示区,一幅幅书法、绘画作品错落有致,彰显着乡村教育的别样风采。大家穿梭其中,所见所闻皆为大花岭小学青少年宫建设的点滴成果,所感所悟尽是对乡村教育的坚守与奋进。
调研座谈会上,民革江夏区工委会与校方展开深入交流。校长熊辉介绍了学校发展以及社团开设情况,他表示,尽管学校在社团建设中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专业师资短缺、传统艺术教具匮乏等问题,成为制约京剧等传统文化扎根校园的瓶颈。民革武汉市委会副主委、江夏区工委会主委刘俊强调,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教育是关键一环,民革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遗余力地为乡村青少年宫建设添砖加瓦,助力乡村孩子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这场带着温度的调研,不仅是对乡村教育现状的深度扫描,更为民革后续精准帮扶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
京韵流芳,文化厚礼点亮少年梦想
捐赠仪式上,一套套绣工精美的京剧戏服、一本本满载文化记忆的传统典籍,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当民革党员代表将象征艺术传承的物资交到校方手中时,京剧社团学生代表眼中闪烁着光芒:“穿上戏服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谭鑫培先生在舞台上的风采,我们一定会好好学戏,把这份文化骄傲传承下去。”这批承载着民革拳拳初心的礼物,不仅为社团解决了燃眉之急,更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
区教育局局长孙伟全程参与活动并强调,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民革发挥资源优势“输血”,学校提升内生动力“造血”,教育部门搭建平台“活血”,三方联动形成合力将助力传统文化在乡村校园真正“活”起来。
同心筑梦,绘制乡村教育新图景
从观看学校宣传片时对办学理念的频频赞许,到座谈会上对“文化+教育”模式的深入探讨,民革党员们始终紧扣“赋能成长”的核心命题,用脚步丈量乡村教育需求,用爱心传递文化温度,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也种下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刘俊表示,民革江夏区工委会一直关注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工作,连续多年在南北多个乡村小学开展“博爱·牵手”“社会服务及捐赠活动,致力于构建“传统文化传承+乡村教育振兴”的双轮驱动模式,让江夏的文化底蕴转化为教育发展的独特优势,在融合地域文化特色中深化社会服务的内涵,展现民革的责任担当。
此次活动的圆满落幕,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正如活动现场那幅“花岭教育”的背景墙所寓意的——当社会各界同心协力、共耕文化沃土,乡村少年的成长之路,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艺术之花,为江夏这片文化厚土续写新的传奇。(田晓玲 周小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