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民革 图片新闻 民革新闻 参政议政 人物风采 支部生活 学思践行 对台工作 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风采 » 正文

黄申芗与诗人独清二三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4-11
 黄申芗与诗人独清二三事

□ 黄  铉


    诗人独清,姓王,自号野老,生于1895年。上世纪三十年代,常以青侯和秦佬等笔名,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文章。黄申芗在诗中称他是“长安旧才子,当代新诗人”(《答独清》),他是陕西长安人(也有人说他是陕西蒲城人),出身望族,幼年得旧学教育,九岁能写旧体诗。后留学日本,结识了郭沫若、郁达夫等人。1919年回上海,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留学法国,研究艺术、哲学,通晓日、英、法、德等国文字。1926年回国后,任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上海艺术大学教务长等职。他曾与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组织过创造社,是创造社早期主要成员,曾任《创造月刊》理事、主编。著有诗集《圣母像前》、《死前》、《独清诗选》;小说《雨》、《暗云》等;论著《独清文艺论集》、《中国文学运动史》。以诗见长,技巧上受印象派影响,内容上则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蕴藏着颓废哀伤气氛。如《我从Cafe中出来》:

我从Cafe中出来,
身上添了
中酒的
疲乏,
我不知道
向哪一处走去,才是我底
暂时的住家……
啊,冷静的街衢,
黄昏,细雨!

我从Cafe中出来,
在带着醉
无言地
独走,
我底心内
感着一种,要失了故园的
浪人底哀愁……
啊,冷静的街衢,
黄昏,细雨!
    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落寞、伤感的情绪,但诗人不仅是为自己的命运黯然自伤,更是为日寇横行华夏而悲伤哀痛,他内心深藏着炽烈的爱国之情。这也就是他为什么能和黄申芗走到一起,而成为莫逆的原因。他们之间常有诗作唱和,彼此坦露心声和互诉倾慕、慰藉之情。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以上海日租界和黄浦江的日本军舰为作战基地,向闸北一带炮击,对上海发起了进攻。八一三沪战的炮声,惊醒了十里洋场达官贵人的美梦,纷纷携款外逃,而平民百姓却流离失所,数十万难民涌入英法租界。黄申芗目睹整个国家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痛定思痛,写下了《感怀·八一三战时,留沪作也》:“辛劳开国坐看亡,应比人多泪几行。释手河山成破碎,痛心民物重凋伤。早知未老投闲地,何用余生出战场?事急不闻征宿将,中宵围耳炮声狂。”独清在读到这首诗后,感慨万分,于9月16日给黄申芗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并赋诗一首,兹录如下:

申兄左右:
    赐示敬悉。大作读竟,金石震耳,老将之吼声,亦诗人之哭声也。此志,此情,此故,使人反复展诵,不忍释手。前夜因病不成寐,亦成感怀一首,与大作相比,诚不可以见人,惟每字尚属弟之心声,特录呈一览,知我者以为如何?
炮满黑天鼾满楼,一身风病梦难留。
尚余热血总思动,遍受冷嘲未肯休。
复楚不闻新大业,帝秦偏是旧同游。
自怜终被读书误,死把贤奸分到头。

余俟面谈,即候
双安,不一。
                   弟  清
                     九月十六日

    就在写这封信以后不久的9月27日,独清又给黄申芗写了一封信,并复成七律二首:

    申芗以近作见示,知浩然有归志,曾步原韵呈赠一律,弟意以为未足。適又贶我佳章,乃益不能自已,终复成二律,藉以慰故人,并以挽故人也。敢乞正之!

             其一
廿载旧游都委尘,独君孤傲倦沉沦。
一家萧索风前泪,百战折磨劫后身。
名重谁能忘老将?才高我更爱诗人。
国亡莫向深山处,黄叶白云太避秦。
             其二
写来呻楚尽佳章,暗淡风尘总断肠。
坐哭莫伤李广老,行吟尚有屈原狂。
安贫何用师彭泽?到处不妨是首阳。
响绝炮声秋雨日,那堪鬓与草争苍。
                     清   1937.9.27

    黄申芗读了独清的来信和诗后,当日便依原韵回赠二首:

鹰隼当年迥出尘,未甘浊世与沉沦。
平生颇爱才如命,抵死真看患若身。
正以孤芳能傲物,断非余热肯因人。
朋侪岂少称名士?渐有文章著剧秦。

写得秋声入韵章,感君幽思动愁肠。
过人腕力余风痛,似我心情太热狂。
同是一身更万劫,哪堪半月又重阳?
年年黄浦看潮汐,总被霜吹短鬓苍。

    “朋侪”二句,是嘲讽那些所谓名士,朝秦暮楚,游移于国民党当局的不同派别之间,成为反动势力的鹰犬和吹鼓手。王莽建新朝,扬雄仿司马相如《封禅文》,上封事给王莽,抨击秦朝,美化王莽的新朝。文中有“二世而亡,何其剧与”之语(剧:短促),所以此文故名《剧秦美新》,这里是借用。
一次,黄申芗画了一幅墨竹,请独清题字。独清略一沉吟,挥笔就写:“矫矫孤高姿,落落几片叶。独立天地间,不与俗花接。秀劲长少年,挺身抗霜雪。风来难折腰,愈显君子节。”思如涌泉,笔迹遒劲洒脱,“才子”之名,确实不虚。这首诗,配上这幅画,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他们最后一次通信,不知年代、月份,只有日期。

申兄左右:
    自上星期在你处醉归,便生病不能起床,寒热交作,直至昨日始能出门。天气又极冷,倍觉无聊。病中曾作《自挽》一首,自知不佳,但亦可见志,兹录如下,乞哂正!若我真死后,此诗可作绝笔之作以传否?一笑。

自  挽
自知命似破身船,风浪横冲四十年。
片片残骸留旧迹,未曾系碇高楼前。

余面罄。顺候
双安!
                  弟 清   二八日
    独清是个率真、极有个性的人,他虽然命运坎坷,但淡泊自甘,决不依附权贵,宁可穷愁潦倒,也决不向恶势力屈服。所以黄申芗称赞他,“有作兹干禁,终身可到贫”。
黄申芗接到独清的信和诗后,即回赠一首:

三杯薄酒君应休,身似危楼系短舟。
又向人间觅诗句,黄昏细雨冷街头。

    一、二句是在向独清提出忠告,既然身体不好,饮酒就要节制,不可贪杯。王独清身体素来不佳,在欧洲时,就患有心脏病、神经衰弱症。回国不久,又患过肺病,不时干咳,他的朋友都为他叹息,“难得善终天年”。第三句是说,独清可能借醉酒来激发创作的灵感。第四句“黄昏细雨冷街头”,是套用独清诗中的话。独清的《我从Cafe中出来》,每节都以“啊,冷静的街衢,黄昏,细雨”作结,反复咏叹。
独清将他的《自挽》称作绝笔之作,真是一语成谶,1940年8月31日,王独清在孤岛中的上海,因患伤寒病而离开人世。次日《申报》在本埠新闻的一角刊载了王独清辞世的消息。后来赵景深先生在其所著《文人印象》中对此有所记述。独清的后事是由夫人黄碧瑶料理的。黄碧瑶女士,湖南资光人,著名女作家白微(原名黄彰、黄鹂,另号黄素如,曾用笔名梦洪)之妹。黄碧瑶解放后曾在上海师范学院任过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去世。
    注:黄申芗(1883-1942),湖北大冶人。原名绍香,字少骧、圣养。1905年与人组织同心会等反满团体。次年投入湖北新军,后考入特别陆军小学堂,又组织种族研究会、湖北军队同盟会。1909年加入共进会,接替孙武主其事。武昌起义后任湖北都督府近卫第二协统,军政府成立后策动倒孙(武)。1913年和詹大悲等在汉口策划讨袁,事败潜离武汉。护法时期兰天蔚在鄂西组织靖国军,应邀前往,失败后去庐山隐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辛亥革命元老的身份和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等有利条件,长期为党从事情报工作,在隐藏战线上起到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 武汉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鄂ICP备19014777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9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