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民革 图片新闻 民革新闻 参政议政 人物风采 支部生活 学思践行 对台工作 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正文

关于以“一城思维”做好武汉都市圈顶层设计的建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4-03
 关于以“一城思维”做好武汉都市圈顶层设计的建议 
胡晓玲
      省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到2035年建设成为人口规模超3000万、GDP超6万亿元的世界城市和都市圈。”
      对应此宏伟目标,武汉都市圈发展还存在诸多困境:武汉作为核心城市一城独大,对周边人口等要素虹吸效应显著,特大城市病影响城市发展质量,城市发展空间不足;都市圈城市间一体化、协同化发展乏力,九城未形成合力,区域发展无序,资源环境面临系统性保护的压力。
      因此,以一城思维做好武汉都市圈顶层设计尤为重要。一城思维,可避免都市圈规划成为各市规划图的简单拼图,而是加强融合。需按照九市一城的整体,盘点资源家底,重新认识共同体优势,谋划发展前景、提供实施蓝图。重新研究其区域发展格局中各城市功能定位、功能构成和发展战略;重新构建区域整体的空间格局,选择重点发展方向,建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统一布局产业链、创新链,构建区域共同体的内部功能联系,实现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
      为此建议:
      一是谋划世界大变局下武汉都市圈发展战略。按国家战略要求和本地资源特色如交通(铁水公空综合性门户枢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枢纽)、文化(楚文化、长江文明、红色文化、贸易文化、山水文化、工业文化)、生态(江、河、湖、山、平原、泽地)、农业、科技、产业等在两个一百年的新起点的价值和发展趋势,按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高瞻远瞩研判都市圈发展战略,突出综合交通运输门户枢纽、科学创新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等功能,提升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
      二是统筹做好武汉都市圈区域总体城市设计。科学建构由水(血脉)、田(基质)、山(区域)、路(廊道)、城(集团/斑块/节点)构成的区域空间形态。突出特色资源、特色空间要素和特色景观,做好区域治山理水和景观设计工作,注重自然格局和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保护,突出生态空间的贯通,将包含湖泊群落、河流、灌溉水渠、低地等湿地的长江中游流域水系与水资源特色生态保护区,大别山、幕阜山两山创新实践区、江汉平原优势农业保护区、区域性的长江文明和楚文化遗址保护区纳入重要开发底线,科学划定三区三线,进行系统保护和整体开发。强化交通廊道化,建设汇集水道、公路、铁路等方式的骨干综合交通廊道和立体交通廊道,减少对国土空间的分割和干扰,提高交通空间利用效率,促进多式联运。完善节点城镇化,以交通枢纽节点布局产业和城镇,集聚要素与资源,以城镇及城镇集聚区安排交通线路及枢纽布局,形成交通与用地的有效衔接和融合,促进集约城镇化和绿色城镇化。
      三是合理组织有机联系的城镇空间格局。按区位、资源特色和资源承载力谋划城市体系、功能区体系,按要素自然流动完善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形成由核心城市(区域)、次核心城市(区域)、基础城市(镇)组成,大中小城市发育完善、各具特色,城市之间连接成网的城镇空间格局。武鄂黄黄都市圈集聚了航空、港口、铁路、公路等综合性门户枢纽,注重物流枢纽与制造业、商品贸易展示区的紧密衔接,以综合交通枢纽带动先进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特色农业、文体旅游业集聚发展,做强做优综合职能,打造自由贸易都市圈,集聚高端创新服务要素,创造优质宜居生活环境。武汉以世界城市为目标,以国际一流的文化、金融、商贸服务及科教创新职能培育区域发展的源动力,打造联通国际的立体枢纽门户,成为区域发展的发动机、资源调控的组织者、国际国内的交流合作平台,引领武鄂黄黄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注重长江及其支流、湖泊、湿地以及大别山、幕阜山的区域、流域生态共保和创新发展,划定特别(生态)功能区,以两山创新实践示范区建设国际性体育休闲、养生、养老、度假区。借鉴东京大都市圈周边业务核都市模式以及芝加哥大都市区总部城市(镇)经验,武汉都市圈其他城市和城镇成为各具特色职能、产城融合、公共服务完善的独立功能城市(镇),形成一定的反磁力作用。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减少行政壁垒,注重符合要素自然流动的城镇集群、次级城市都市圈的培育,发挥大中城市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赋予强县省管县职能,支持弱县抱团取暖,加强联系、互为补充、一体发展,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构建城镇集群。发挥市场引领作用,与城市(镇)结合构建产业链和创新链,提高产城融合水平,建构武汉都市圈内“核心(武汉、武鄂黄黄)+边缘”的产业链,以及边缘成网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圈内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完善圈内各级城市、功能区公共服务配套水平,注重县城和城镇的完整城市与完整社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按人口规模统一设施配套和建设标准,增强各级城市、城镇的宜居性和吸引力,提高区域整体城市化水平和宜居品质。
      四是完善引领发展服务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发挥交通运输的引领、服务和增值功能,引领国土空间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如跨行政区域的环湖交通(如环梁子湖)、环山交通、环生态功能区交通、沿江交通,开辟大别山以南及幕阜山以北东西向贯通的交通干线,作为不同开发利用方式的边界,也促进两山地区一体化发展,如两山文体旅游的一体化组织;提高圈内货物与客流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通过服务武汉及武鄂黄黄都市圈与周边城市的快捷多方式绿色化连通;服务其他城市之间的网络化连通及城镇集群内部的快速连通,实现园区及商贸中心与交通枢纽之间的快速连通,园区与园区之间的供应链和产业链连通,实现区域供应链可控,并将产业增值留在本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五是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协同发展。建议借鉴国内外发育成熟的城市群、都市圈的经验与教训,逐步建构“协作共商、合作共赢、成本共担、统一运营”的都市圈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保障都市圈一体化协同发展。一是通过建立联动协商机制、联合调研机制、社会协同参与与交流机制、信息共集与公开共享机制、规划监督实施和评估机制,营造平等、开放、合作、包容、互助、共赢的区域文化和九市一城生命共同体意识,从体制机制上加快都市圈区域融合。二是建立法律授权的常态化跨区域协调运营实体机构,运用经济、行政和专业的综合手段推动区域公共职能和公共设施、公共区域的协调建设与监督管理。建议成立特别功能区、专业委员会以及具有专业及实体运作功能的联盟、集团等,关注区域公共领域战略性议题和协调议题,如交通、文化建设、科技创新等,发挥上至中央及省职能部门、中至专业机构、智库和行业协会、下至行政单元、企业、居民、非政府组织的专业性横向与纵向联系广泛的特性,承担跨区域协调职能。(作者为民革城建直属支部主委)
 
 
[ 武汉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鄂ICP备19014777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9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