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民革 图片新闻 民革新闻 参政议政 人物风采 支部生活 学思践行 对台工作 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对台工作 » 正文

孤雁归阵黄鹤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4-05

                                   孤雁归阵黄鹤楼
                                              □ 李雨青

                                         一

    1948年夏天,我的叔伯姐姐李克俭高中毕业,在人生重大的转折关头,遭逢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纯洁友谊和骨肉亲情的割断。
    她家在北京,父亲是留学德国的高级建筑工程师。但她却跟着二叔(我的父亲)在武汉念中学。她打小就和二叔最亲。二叔留学日本,暑假回南京,住在爷爷书房里。她就经常去找二叔玩,二叔教她跳舞、唱歌、吹口琴。上中学的时候,二叔在武汉的银行任职,便把她接到武汉,送到全省最好的中学读书。二叔二婶把她视同自已的女儿,细心呵护。二婶(我的母亲)很大方,给她买了许多好看的衣服。二婶厨艺很高,每周都做许多好菜让她带到学校与同学共享。在学校里她结交了许多好朋友。正当豆蔻年华、充满幻想的一群女孩子,该有多少欢乐的嬉戏、多少贴心的悄悄话、多少美好的憧憬啊!
    然而,毕业了,李克俭虽然不太自信,但还是想考名满天下的北京大学。于是告别亲爱的二叔二婶和同窗好友回到北平。可是这时国民党在东北战场节节败退,北平城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物价飞涨,人心浮动。国民党的飞机已不停地把重要的人和物往台湾运,满朝文武惶惶不可终日,一片仓惶辞庙景象。北平还能不能有一张安静的课桌?克俭姐犹豫了。既然都往台湾走,也许那个宝岛可以远离战火、安安静静读书吧。于是克俭姐对她妈妈说,她能不能考台湾大学?她妈妈指点迷津:快找你爷爷吧!
    爷爷可不是个简单的人物,同盟会的元老,虽说现今年纪大了,离开实权部门,但是故旧遍国中,说话还是有效的。老爷子还保留着一贯的果断、坚定。吩咐开军用飞机往台湾运物资的姑爹把李克俭捎去。
    一言定夺,克俭姐来不及和亲爱的二叔二婶、情同姊妹的好友告别,便匆匆登上运送故宫文物的军机经由南京飞到台湾。心想:明年暑假再回去看亲友、同学、朋友吧。可是接着,国民政府便迁到了台湾。克俭姐顺利上了台大,台大也从大陆来了许多名教授。海峡两岸从此开始了几十年的隔绝。
    李克俭和二叔及同窗好友的浓情厚谊便被深深地埋藏、压抑、封闭在心灵的深处。

                                              二

    去年,我女儿陈励,为协助著名演员张国立一部电视的拍摄工作出差到台湾,有几天的逗留。我不免想起住在台北的堂姐李克俭,听说她从淡江大学教授的位子上退下来多年,八十多岁了,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每天在家唱歌、弹琴、写作,生活充实。但她的老伴去世,儿女又在国外,好像独自一个人生活,多年不见,不知近况怎样。年老思亲人,我觉得应该让女儿去看看她,起码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陈励按我的要求,辗转打听到姨妈的电话号码,在离开台湾前往香港当天,拨打了电话:“是克俭姨妈吗?我是陈励,李雨青的女儿。我到台湾出差,工作做完了,下午要转往香港。妈妈命我打电话问候一下您。”
    “什么?李雨青,我知道了。那是二叔最疼爱的二姑娘,1948年才五岁,我还帮她洗过脚呢。”处事干练的老教授接着发号施令:“陈励,你在宾馆吗?你不要动。我马上包车过来,上午带你游览,下午直接送你上飞机。你等着!”
    老人接着打电话包了一辆小车,约了平日照料她生活的侄女李慧霞,不一会儿便到了宾馆。出现在她面前的是一个如同空谷幽兰般朴实清纯、面貌端庄、举止儒雅大方、善解人意的女子。一见面克俭姐没有丝毫陌生感,而且越看越亲,越看越喜欢。这就是二叔的外孙女,风流倜傥的二叔就该有这样的后人!
    于是,克俭姐带着陈励游览了风景优美的翡翠水库,在世外桃源一般的景区,老教授不免又回忆起自己的中学生岁月,那些亲密的同窗和慈祥的二叔二婶,那黄鹤楼的明月,那扬子江的清风,那珞珈山的林荫道。忘不了呀!人不能返回自己的青春岁月,心灵却可以重温尘封的情感。返璞归真的耄耋老人,淡化了现实的利害关系,沉积在心灵深处的亲情激活了。虽有几分伤感却有更多的温暖。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世事变幻,人生实难。克俭姐忽然强烈地想要得到昔日同窗的消息。知道陈励从事影视制作,经常出差,于是开了一个名单要求陈励帮她寻找隔绝了六十多年的高中好友的音信。
    离别的时候到了。老教授的重托凝结着半个多世纪的离愁和思念,凝结着岁月不能磨灭的深厚情谊。陈励便带着这个沉甸甸的任务飞回武汉。

                                              三

    岁月悠悠,人海茫茫。怎样才能找到那几个老太太呢?
    无从措手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于互联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陈励发了一条微博:
    “台湾淡江大学教授李克俭寻找1948年湖北省立武昌第一中学高中部好友郭越、张大琬、王鸿英、叶璇。拜托知道其下落者通告一下,谢谢!”
    超越时间、超越世俗功利的纯真友谊感动了广大网友,借助互联网的威力,这条微博很快被转发了三百多次。有一个网友说:“都是耄耋老人,得赶紧帮忙找呀!”一位专门为人寻找离散亲人的交警,看到微博,立马伸出援手。他通过自己的关系,发现天津一位叫叶璇的老太太,疑似克俭姐要找的人。为了求证,他发来一张老太太的近照并提出几个问题要李教授回答。尽管记忆中花样年华的姑娘已变成了老太婆,克俭姐还是能准确地认出学友旧时相貌特点,并准确回答了所有问题,而且确认:这个叶璇就是她要找的同学之一。然而,仅凭网上联系,交警不便贸然透漏叶璇的个人信息。他有些为难。陈励明白问题的关键,便直接和他打电话,通报了自己的单位和身份,取得对方的信任,这才得到了叶璇的地址。细心的陈励,又转托在天津工作的同学确认,这位同学很实在,立马登门拜访叶璇。叶老太太身体不错,但已失聪,沟通借助笔谈。她果然是克俭姐的同窗好友,并欣然同意把电话号码转告李克俭。
    于是,在叶璇儿子的协助下,两位老同学通了电话。通过叶璇,克俭姐又和生活在武昌的五位同学联系上了。一切都十分圆满,她激动之余,诗兴大发,当即赋诗三首:
    同窗共烛蛇山尾,骊歌声扬蛇山头!
    哪堪战火驱桃李,空留江上黄鹤楼!

    孤雁南飞频回首,魂牵梦绕思团圆。
    纵是岁月催人老,白发猶冀话当年!

    人妻人母一甲子,黄笺一纸心海游!
    惊获天使挥仙棒,孤雁归阵黄鹤楼!
    注:天使系才貌双全之陈励小姐
    1989年,克俭姐曾回汉探亲。那时,海峡两岸刚刚开放探亲两年,台湾过来的人,对大陆心存疑虑,回来不多说,不多问,十分谨慎。亲戚匆匆相会,草草杯盘,言不尽意。然而,现在大不一样了,两岸和风拂煦,气氛融洽,她又是望九的老人,再无顾忌。来日无多,亲情、友情、乡情似海,她铁了心,要抓紧时间和亲友们畅畅快快见上一面。克俭姐萌生重回江城的强烈愿望。

                                              四

    2013年春,克俭姐给我发了一封电邮说:定于6月13日晚由李慧霞携女儿小华陪同飞往武汉,14日与在汉亲人见面,请大家吃饭;15日到武昌和六十多年前的老同学聚会;16日为二叔二婶扫墓;17日上午返台。
真挚的情谊,让人感动,必须早作安排,盛情接待。我立马决定,调整老伴住院治病的时间。14日那天亲自到酒店把克俭姐接到百步亭自己家里,在汉亲人也都集中到一块叙旧。中午请大家一起到餐馆吃便饭,略尽地主之谊。
    那一天克俭姐到了我所在的百步亭社区,惊叹道:“真漂亮!像到了欧洲也!”家里还真热闹,十几个人济济一堂。克俭姐同辈的也都六七十岁,往事皆成为温馨的回忆,前辈的音容笑貌也依稀如在眼前。克俭姐非常兴奋,在饭桌上很少动筷,只顾不停地讲述当年在汉的日子,反复表达自己对二叔二婶的感恩之心。同时还感谢陈励帮她找到老同学。多次说,大恩不言谢。动情之时,含泪哽咽。举座亲人,也都唏嘘不已。下午克俭姐一行便在我家里休息,盘桓到晚上才依依不舍地回酒店。
    第二天,克俭姐到武昌和分别半个多世纪的老同窗聚会。银丝已经满头,青春犹驻心间。她们忽然返老还童,回忆往昔美好时光,又哭又笑,又唱又闹。无论是时间老人还是人间劫难都无法割断年轻时的纯真友谊!一个坚强民族的精神创伤终归会愈合。
    16日克俭姐为我的父母扫墓。墓地在一个小山上,要走一百多级上山台阶。我为她此行做了精心准备,除了供品还带了拐杖、休息坐的凳子。一片诚心的85岁老太太硬是坚持上到亲人坟前。她虔诚地献上一束鲜花嘴里念叨着什么,还要求随行的晚辈叩首祭拜,她坐在坟前,说当年二叔教她三首口琴曲,今天要在这里吹给九泉下的亲人听。于是她取出随身带的口琴便吹了起来。悠扬的琴声缭绕在墓地上空,哀伤的老泪滴洒在坟前。琴艺精何如情意深,我的老伴借诗叹曰:
    翩翩世家子,默默墓中人。
    一束香花奠,百年骨肉亲。
    依稀当日景,点滴泪痕新。
    世事风云变,琴声情意真!
    人不可能长留世间,真情却可以长存人世。李克俭的真情将会给后人无限的启迪!
    晚上她执意邀请大家吃一次饭,以表谢意,这是她酝酿已久的愿望。她刻意把自己打扮了一番,她有着白皙的肤色,淡妆登场,配上红缎小花唐装,戴上首饰,披着漂亮的披肩,实在是太养眼了!她还安排了丰富的中西式菜肴,体现了她的慎重、盛情,给亲人们留下难忘的念想。
    克俭姐回台湾去了。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隔断的,正如刀剑斩不断滔滔长江水!     
    (作者为市民革原副主委)

 
 
[ 武汉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鄂ICP备19014777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980号